教育必须教每个学生学会做人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欧洲杯买球网址
2022-11-08 | |查看:7080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理解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等多种能力;同时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条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教育必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切工作中心任务,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能从学习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和人生哲理,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使学生心中美好人性的萌芽慢慢地滋生,强壮。完善学生人格,做个有志向的人、善良的人、有教养的人、乐观的人、宽容的人、实在的人、智慧的人、正直的人和谨慎的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天经地义的责任。

  教育必须教每个学生学会做人,那就是让学生在现实中、在快乐中、在生活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教会学生做人的真谛,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教育,甚至是误人子弟的教育;如果我们的老师不教会学生做人的真谛,可以说是不称职的老师,甚至是误人子弟的老师。有道是:学习不好会误事,品德不好会坏事,坏事比误事更可怕。也有人说:身体不好的学生是废品,成绩不好的学生是次品,品行不好的学生是危险品。两种说法都说明,如果不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做人教育,不仅影响学生本人和家庭,更严重的是危及他人和社会。

  一、教每个学生学会做人是教育天经地义的责任

  本人曾在博文《在学习中学会做人的道理》谈过: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你不能说他们不够努力,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从表面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比如说你当一名教师,你的主观愿望是当好教师,但事实上却不受学生欢迎;你去做生意,你的主观愿望是赚大钱,可偏偏就赔了本。抛开这些表层现象,去发掘问题的症结,你就会发现做人做事的确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可以这么说,做人做事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要掌握这门学问,抓住其本质,就必须对现实生活加以提炼总结,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人们才能有章可循,而不至于迷然无绪。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通向真实生活,通向广阔世界的桥梁。通过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得更深,更广。在当今的中国教育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应该是中国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

  而如今,表面上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潮下,这种天经地义的责任已经没有了任何神圣可言,似乎它也必须为学校追求升学率让路。履今天,在不少学校,教书育人成为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教书与育人不再具有天然的联系,教书却与考试、与升学、与升学率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育人、培养人、陶冶人、帮助人,不再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教给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应试的本领,追求学生考高分,已成为老师职业生活的主要任务。这就从教育的天然使命中排斥了“教会学生做人”的本质诉求。日常的德育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弱化,做学生工作,做学生德育工作,成了班主任、成了德育老师的事。今天,在不少学校,德育课程成了应试教育的附庸。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少得可怜的德育课程,人们还用传授知识的办法来实施,致使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也彻头彻尾地成了应试教育的附庸。在不少学校,学生的道德养成无法得到社会生活实践的滋养。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上课、作业、考试,几乎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内容,家庭生活实践、社会生活实践、劳动生活实践、行业生活体验,几乎成了学生生活的空白。在这种教育生态下,学生的道德生活体验极其匮乏,在学校中习得的少得可怜的道德知识,根本无法经过道德生活的体验,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事实上,离开了生活实践,离开了生活中的价值体验,道德教育必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必然是学生在做人方面留下的种种缺陷:在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时,年轻人与老年人抢坐位;在人际交往中,文明素养不高,甚至缺乏教养;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自主管理能力差;在家庭生活中,不尊重老人、不孝顺父母;在工作中,不敬业,不任劳任怨……。学校道德教育缺位、道德教育扭曲、道德教育缺乏社会生活实践滋养,带来的必然是学生道德生活世界的种种失范。

  教每个学生学会做人是教育天经地义的责任,更是万事的前提和根本。教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应面向世界,面向现在,面向未来,牢牢把握做人的最基本的内涵和要求,将做人的道理和行为习惯,渗透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之中,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最坚实的基础。

  二、教每个学生学会做人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天职

  老师的天职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塑造学生“灵魂”。在当今时代,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是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爱的教育是真诚的,可贵的,富有生命意义的。对学生的爱与尊重不是给予,更不是说教:它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信任,相互宽容,相互期待,相互了解。

  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对每个学生抱有希望,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最好的,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的欣赏往往能使学生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以一个欣赏者的身份看待每个学生,就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这就为在班级中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重要的心理基础。今天的学生长在独特的年代,他们应学会关心、爱护、同情、支持、帮助、友爱等种种现代人非常缺乏的交往品质,学会文明竞争、互相帮助。每个老师只要坚持走“以人为本,关爱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每一个学生在当今教育的舞台上,都可以找到能够体现自己个性尊严的角色,从而实现让每一粒种子在教育的原野上破土发芽,让每一株幼苗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散发芬芳的教育愿景。

  “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习惯和追求,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家庭氛围是孩子今后爱好和品行的重要“培养液”。所以说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孩子学会做人。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表明,分别有88.2%和78.7%的少年儿童认为父亲和母亲对其最关注的是“学习成绩”,均位居榜首。而只有23.1%的父亲和19.3%的母亲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分别排在学习成绩(88.2%)、身体健康(42.9%)、安全(39.8%)和学习成绩(78.7%)、身体健康(42.4%)、安全(40.4%)、做作业(22.7%)之后。中国儿童中心承办的“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抽样调查”中,当让父母回答“对孩子前途最大的期望是什么”时,有53.47%的父母把“将来上大学”当作孩子最有前途的选择,远远超过了“只要他/她将来生活幸福”(17.8%)和“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13.75%);仅有27%的父母“完全不同意”“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事情都不重要”的说法。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关注孩子将来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已经成为当今大多数父母关注的焦点,甚至是关注的全部所在。其实,孩子学业成绩的提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勤奋程度、刻苦精神、进取精神等等。既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更有孩子自身的因素。其中,孩子自身的因素是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自身的因素包括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想不想学、会不会学。想不想学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和前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会不会学则是方法问题,相对于想不想学而言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解决了“想不想学”的问题,即矛盾的主要方面,“会不会”学的问题,即矛盾的次要方面就迎刃而解了。另外,从家庭教育的实际来看,即使是高学历的家长,也很难完成各学科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学校教育。家长的主要责任是配合学校教育,解决孩子想学、爱学、会学等问题,而想学、爱学的教育需从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做起。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关鸿宇教授撰文指出: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多,存在的问题也多。

  根据调查,在行为习惯方面,孩子主要存在着“十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依赖”、“小散漫”、“小野蛮”、“小磨蹭”、“小马虎”、“小攀比”。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都是个习惯问题,可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家庭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习惯培养。要解决这十个问题,家长必须抓紧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十小”问题,不仅存在与独生子女身上,在多子女家庭子女身上也同样存在。从表现方式上看这“十小”问题是行为问题、习惯问题,实则属于道德问题,即“问题道德”的外化或外在表现。追其原因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有学校教育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道德教育即学会做人教育滞后所至。

  当今很多学生缺乏爱心,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对父母不能进孝心,对同伴缺少诚心,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缺少感恩心,对需要帮助的人缺少同情心,对与自己有不同见解或观点的人缺少宽容心,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缺少责任心。这是不争的事实,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同仁和家长的广泛共识。因此,培养学生成为富有爱心、胸怀大度、乐观向上、勇于负责的人,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的重要任务,更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天职。

  三、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一项民心工程、战略工程,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大量问题的出现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提出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做人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它指的是一个健全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它是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毅力等方面的总和。它的核心内涵是人格或心理素质。而“德育实力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其原因是:

  第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有作为的教育家大都十分重视德育,将之视为国家民族强盛的关键。严复的“三民说”,粱启超的“新民说”,孪大钊的“民彝”思想,大都属于此类。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对学生提出了“每天四问”的要求,其中之一是“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么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

  第二、爱国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和责任。爱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起码要求和责任。我国素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历史上留下的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典范,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而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更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今天的青少年,如果只能津津乐道于耐克、皮尔·卡丹,而不知道四大发明,那真是我们民族的不幸和悲哀,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和罪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学生既知道世界的过去和现在,更要知道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帮助他们真正做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每个人、每个学校、每个学科共同的教育任务,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而应当付诸和外化于实际的行动中。惟有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催发出来的民族精神,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才能拥有挺立脊粱的民族豪气,肩负起民族未来的重任,以及为祖国效力的恒远力量。

  第三、拥有公民意识是做人的基本水准。做一个好公民,首先是遵纪守法,通过学习公民的权利义务,增强法制观念;另外要有社会责任感。如果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整个社会就很难有凝聚力,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都会遇到严重障碍;还要忠于职守。然而,在许多场合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少不如人意的现象,如污言秽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恶拳相向、冷眼相对、毁坏公物、不讲秩序、低级趣味等。这些都说明公民意识水平的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两种体制的转换的过程中,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腐朽思想、庸俗风气的侵蚀,都是重要原因。

  第四、同情和宽容是构成做人的高尚内容。古人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情况下,同情和宽容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品质。人生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和打击,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尽人意。身处一定的困境,若能得到他人的同情、关怀、支持与鼓励,或许能够获取战胜困境。重获生活信心的勇气和精神力量。然而,今天不少家庭教育中的“溺爱”行为,催化和培养了不少骄扬跋扈、自以为是、自私、偏狭、惟我独尊、为所欲为的“小太阳”。自私将导致缺乏同情心,没有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偏狭必然产生宽容心的欠缺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淡薄。本来手拉手活动是一项培养都市青少年爱心的有益活动,也是教会青少年学生学会做人的一项实际行动。但是,在一些手拉手活动中,我们辛酸而又困惑地看到:一只稚嫩的带着些许势利、自私乃至俯视姿态的手,极不情愿地拉着另一只纯真、质朴、温良以及渴望与希求的小手,其情景是那样的勉强、别扭,那样的不自然、不和谐。在1998年给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中,有些青少年的家庭情况很好,可他们宁愿花钱去买高档零食,也不愿为灾区出一份力。

  第五、挫折是学会做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谁都希望一生平安,顺利成功,然而,挫折却常常伴随着人生。挫折注定与人的成长相伴随,更重要的是,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不算是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走向成熟,因此,耐挫折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心理品质。挫折从来是人生走向成熟、成就事业的催化剂,是磨砺意志和毅力的砂轮。超越一次挫折,你便获得了一份自强不息的精神元素,人格也由此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许多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家庭等方面的遮蔽,少有挫折训练,一旦面临挫折,往往手足无措,经不住挫折的压力,有时简直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

  那么怎样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陶行知说:“干教万教教人求真,干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两位先贤都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教会学生做人。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人生的道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平坦的,要成就一番事业,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的甚至要付出重大代价乃至生命,而当身处逆境时,只有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经受得住重压,通过艰苦的拼搏,顽强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其次,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再次,要让学生树立“知恩图报”的思想。加强加重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就能明辨是非,懂道直行;有了坚强的心理素质,就能身处逆境而不惧,面临艰难而不怕,能奋起搏击,战而胜之。这两种素质是相辅相成的。欲成人事,缺一不可。

  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整个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熏陶、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种综合的影响是否科学有效,是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astpost


gmt 8, 2022-12-24 12:50 , processed in 0.149579 second(s), 17 queries .

回顶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