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与家长对话——对小方的一次家访 来到他家里,我们懂方言的志愿者用土话和正在干活的爷爷、奶奶解释了一下我们是学校长期志愿者 ,孩子是来找我们玩了,并不是干什么坏事去了,氛围这才轻松了一些。 他们此时正在后院修建猪圈。 从小方家里出来,我们还是把小男生们带去吃个饭,压压惊。 在饭桌上还知道小方的爷爷喝酒之后会骂人打人,但有时喝了酒又会消停。 家里的火棍(夹煤炭用的)是他打人的工具,施暴的对象不止小方。 他们压低声音说,这是秘密,不能说出去,不然回去又要挨揍了。 吃完饭我们又把孩子送回去。 此时爸爸、爷爷奶奶和另外一个爷爷都在家,热情接待了我们。 我们坐下来和两个爷爷聊天,小方爸爸和奶奶都只是默默过来倒水而插不上话,在这个家庭男性长辈主导的聊天局里,他们都显得有些拘谨。 我注意到小方爸爸的后脑勺头发也削掉一大块,露出了一条瘆人的疤痕。
奶奶身材微胖,总是带着慈祥的笑意,往我们的茶杯里加入了不少黄糖。 坐下聊天时,小方的爷爷是个大方而健谈的人,和在街上揍孙子的形象判若两人。 他说,年轻时候他也是在外漂过的,还自嘲般打趣“好地方不在甘肃啊”。 他打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我们是学校“老师”,说如果知道的话感谢还来不及。 感觉他对“老师”还是比较尊重和客气的。 我们向他解释了我们周末会带领孩子们做活动,留下了电话,并让他别再打孩子。家访就在一片和悦的氛围中结束了。 4、家访后的思考:我们可以做什么? 离开小方家后的很多天,我都在想,小方平时在家里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家访之后,他的挨揍有没有少一点? 我总是想起那天他走在路上就被揍的情景:和我们玩得很高兴,却在路上突然就被爷爷揪着暴揍的心理阴影,得多大啊。 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改变或者替代孩子们的家庭环境,那我们又能帮上多大的忙。 或者,我们能够给予的尊重和关爱,能不能为他们创伤的心灵,带来小小的抚慰呢?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西部阳光基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