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教育改革直面重难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动态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欧洲杯买球网址
2022-11-20 |发布者:信息部熊小锋 |查看:334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工作,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思路,完善保障体系,激发诸城县域基础教育发展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诸城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万,被誉为“中国龙城·舜帝故里”。诸城自古崇文重教之风鼎盛,孕育了张择端、刘墉等圣贤雅士,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等先驱英杰,人民诗人臧克家、军旅作家王愿坚等文学巨匠;诸城人民历来拥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创造了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社区化发展等一系列在山东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经验做法,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农村改革发展的“诸城模式”。


     诸城市基础教育目前共有各类中小学123所,幼儿园197所,在编教师1.02万人,在校学生17.45万人。社会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历届诸城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首批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验收,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连续多年在全省教育满意度测评中位居各县市区前茅。


(一)“十三五”成果


1.经费投入不断加大,保障了教育优先发展。在山东省率先建立“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十三五”期间,诸城市教育总投入140.23亿元,年均增长4.02%。统筹城乡学校建设,新建、改扩建学校69所,新增学位4.6万个。


2.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实行书记、校长“一肩挑”。坚持以德为先,不断擦亮孝善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育人品牌。坚持五育并举,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着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


3.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满足了群众教育需求。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启动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城区公办学前教育学位占比达到55%。采取“城乡学校联建”“一校长多校区”等改革举措,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推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等政策,及时发布城区学校学位预警,提前解决供需矛盾。均分普通高中生源,搭建公平竞争平台,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积极引导民办教育依法依规有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4.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增加了骨干教师比例。建立新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探索实施了“面试前置”,招聘聘用制教师、幼儿园招聘控制总量教师等方法。补充新教师2831人。积极推进“教育家办学”,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中小学校长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完善教师发展激励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奖教体系,名师名校长队伍不断壮大。


5.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学生发展质量监测指标,优化学业质量、综合素质之间的权重结构,引领全市教育教学工作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推进市、校两级教育质量监测与综合评价方案的实施,形成绿色评价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考试命题的研究与指导,突出能力立意和素养导向,发挥诊断的积极导向作用。


6.服务意识不断强化,凝聚了协同育人合力。实施家校共育,完善家庭教育三级管理机构,开展“家庭教育乡村行”和“父母大讲堂”等活动,惠及近20万名家长。成立市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研究中心,完善并实施十二项育人制度。建设校园智慧餐厅,完善“从田园到餐桌”安全链,精准保障学生营养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建成全省首家县级校园安保校车运行指挥中心,实现了动态监测、预警风险、联网报警、应急救援一体化。


(二)发展机遇


      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确立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踏上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征程。


      2020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对下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加强教学工作,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强调,要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中心任务,增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推动各项任务从纸面落到地面,确保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教学工作取得新成效。


      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是诸城教育事业难得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态度非常明确:一定牢牢抓住机遇,借力国家的好政策、借力先进地区的理念和措施,谋准、谋深、谋实诸城基础教育的发展蓝图,切实解决诸城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全国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面临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标党中央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期盼,以及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我市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1.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不够健全。“五育并举”落实机制不够完善,学生课业负担重,睡眠和运动时间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措施不够有力。


2.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仍然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质量优劣不齐等问题,城区大规模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亟待破解。


3.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短板。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城乡教师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机制不够完善,干部教师的培养激励机制还不够灵活有效,校长治校育人能力亟待提升。


4.科学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导向还不够明确。对科学教育发展观、成长成才观的理解还存在差异。


二、发展愿景


(一)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文章。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县域教育实际,着力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上下功夫,努力办好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二)发展目标


       聚焦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中心任务,回应人民群众美好期盼,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激发“校长办学、教师育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新格局。全面缩小城乡、校际间教育差距,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倾力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形成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变“实验区”为“示范区”的理想。


(三)发展战略


      整体构建“1238”教育发展战略,系统谋划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思路和举措,为构筑县域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1”是指“一个统筹”。即市委市政府把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作为彰显城市品质的民生工程,坚持全市一盘棋,研究制定《诸城市关于统筹推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汇集全市各方面力量,着力在经费保障、学校建设、人事制度改革、教育减负等方面谋实招、出实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2”是指“两个坚持”。即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教体系统干部,要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工作作风的转变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3”是指“三大变革”。即思想变革、校安变革(校园安全变革)和课堂变革(课堂教学变革),制定《全面实施“三大变革”的行动方案》,明确操作要点,促进干部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的转变,达到“落一子而满盘皆活”的效果。


“8”是指“八大行动”。即让德育鲜活起来、让校园靓丽起来、让人员流动起来、让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匹配起来、让育人目标和评价要素联动起来、让各学段衔接起来、让体美劳奔跑起来、让家校社配合起来。


三、发展措施


(一)开启“三大变革”


1.思想变革。“思想变革”是以“写”为抓手,用“写教育”来促进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校安变革”和“课堂变革”走向深入。用“写教育”来促动校长和教师“灵魂深处里闹革命”,促动思想转变,以真正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1)转变教育理念。准确把握新时代基础教育工作的新动向、新任务,切实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聚焦到提升教学效益、提高育人质量上来,推动教育回归本源。


(2)树立系统思维。注重衔接,系统推进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等学校育人工作关键环节的改革。充分调动全社会兴教、强教的积极性,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净化社会育人环境,聚焦聚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中心任务。


(3)坚持以写促思。引导干部教师聚焦于教育教学的某个点或面,变不写为写,变少写为多写,变写其它为写教育,通过“写”来促动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坚持示范引领、分层推进,对校长,任课老师、班主任,学生及家长等提出不同的写作要求,如倡导校长、园长每天一篇教育随笔;要求校长、园长每周一篇管理后记或教育随笔,每学期一篇以上教育教学研究性论文等。要求青年教师在任课教师写作要求的基础上每学期再增写一篇教育成长故事;班主任每月再增写一封致家长的信等等。同时,明确实施建议和考评要求。


2.校安变革。“校安变革”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保障,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底线,是基于学校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陈规陋习,以转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消极被动局面为出发点的发展策略。


(1)建设平安和谐校园。通过在制定管理制度上用心、在安全教育上发力、在科学预防上做文章、在应急处置上下功夫等有效路径,对校园安全进行规范、科学管理,切实提高学校和师生应对突发安全危机的意识和能力。提升校园安全信息化水平,实现“摄像头站岗,手机端巡逻,智能化定位,网格化管理”,积极构建责任无缺失、管理无漏洞、安保全覆盖的安全防护体系。


(2)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建立完善特别关注群体学生档案,为贫困家庭学生、孤残学生、留守儿童等分类建档立卡,并实施特殊关爱行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度,做好心理筛查、咨询服务、干预转介,提高学生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完善联防联控机制。重视学生生命安全,在防溺水等重点工作中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教体、公安、应急等部门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法院、检察院、交警、应急、卫健等部门专业人员定期到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制度。进一步规范校园安保校车运行指挥中心运营,推动落实全市中小学专职保安员配备率,学校封闭化管理率,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达标率,学校“护学岗”配备率“四个100%”。


3.课堂变革。“课堂变革”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头戏”。聚焦常态课堂,以“省时高效”为目标,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探索轻负优质的课堂教学策略,优化育人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1)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向落实要质量。明确课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因材施教、先学后教、精讲精练、及时反馈调节、重视创造力培养等原则,并提出具体操作要点。加强条件保障,如校长做思想和行动的先行者、充分发挥家长作用、重视非教学素质提高等。制定并完善分学段、分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上好每一堂课。


(2)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向科学要质量。坚持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课堂结构上,要求突出目标、活动、评价等关键要素,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路径。从教学方式上,重视情境教学,强化实践学习,帮助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坚持因材施教,在小学、初中探索从全市层面规划设计分层作业,开展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突出先学后教,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从教学手段上,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互联网 ”环境下教与学的新形态、新生态。


(3)完善教学管理规程,向规范要质量。加强校本教研,围绕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紧扣备课、作业、考试等环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规程。引导学校将教学常规的定期检查变为学案、作业等学习材料的课前审核,对不达标者及时提出改进建议。探索推进作业改革,建立完善学生作业设计、布置、检查、总量控制和质量监控机制。


(4)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向专业要质量。发挥教研队伍的专业支撑与引领作用,鼓励引导学科教研组、年级教研组开展好校本教研。通过课例研究等教研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支持学校和教师结合自身教育教学问题和困惑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设立教学改革项目、培育推广教学成果等,示范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教科研工作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转化效果。


(二)拓展“八大行动”


      “八大行动”是在“三大变革”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是诸城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形成梯次和系列的又一重大举措。


1.让德育鲜活起来。深度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加强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让教与学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宣传、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组织优势和专业力量,提高德育合力和工作水平。到2023年,形成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发挥诸城红色资源育人价值,建设红色资源库,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在每年中小学新教师招聘时,思政课教师比例不少于10%;到2023年,初中、高中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不少于70%。


2.让校园靓丽起来。狠抓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模样,都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都能成为学生向往和喜欢的地方。


(1)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推进城区及城乡结合部学校建设,改建、扩建校舍,到2023年底,基本解决校园校舍陈旧、学生活动场所不足,城区大规模学校等问题。加速推进4所公办普通高中教学设施改造升级,重点加强高中学科教室、实验室建设。实施“强镇筑基”行动计划,打造镇域办学特色和品牌,以点带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加大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动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完成教室多媒体的更新换代,建设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和智慧化学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 教育”领域的改革,构建和完善以信息化支持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诸城模式”。


(2)强化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明确学校物质、制度、精神等校园文化的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育人理念融入其中,并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素质。搞好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文娱体育活动设施,以及校园校舍美化、绿化等物质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校训、校纪、校规、班规、学生守则、劳动制度、清洁卫生制度、考试规则等规章制度;做好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群体心理、人际关系,以及英雄雕塑、升旗仪式、文娱体育科技活动等精神文化的设计与实施工作。


3.让人员流动起来。推动《诸城市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县管校聘”改革,让每一名干部教师都处于流动状态,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原则上每9年交流轮岗一次,在一所学校任教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年;以解决目前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切入点,核编、定量、定岗,层层竞聘,借助调控政策和激励措施,使教师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大力实施“人才强教”工程,拓宽新教师招聘渠道,加大教育人才经费投入保障力度,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毕业生从教。完善职称评聘、评先树优、激励保障等各项政策,加大对教师的关心关爱,确保“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4.让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匹配起来。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努力为每一名学生铺设适合成长的跑道。


(1)提升区域课程实施质量。健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学校课程发展的各要素;加强资源配置,指导学校做好课程规划、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2)强化学校课程建设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因校制宜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特殊教育学校要注重开发医教、康教和科教融合的课程。每所学校,至少有三五门品牌课程,形成一批区域品牌课程。


(3)搭建学生成才立交桥。开展普通高中卓越学生培养行动,拓宽初高中贯通培养路径,开发特需课程。在2023年前,建立高中学校与“双一流”大学的双向对接机制,切实提高育人质量。举办综合高中,开设职教高考部,打破职普融通的壁垒,帮助一部分学习吃力的学生重树自信,找到适合自己生涯发展的方向。


5.让育人目标和评价要素联动起来。建立以素质发展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制定《诸城市中小学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将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作为规范办学,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内容,并有机融入中小学督导评估、示范创建等活动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制定《中小学校长(园长)考核评价标准》,采取专业考试和业绩评价“两条线”的方式实施校长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教师评价标准,深化职称评聘和绩效分配改革,探索高级教师岗位第三方聘期考核,解决“评上高级就少干甚至不干”的问题;研究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的学校内部分配办法,推动建立课时工作量、工作实绩、岗位等级等相衔接的教师薪酬分配制度落地实施。


6.让各学段衔接起来。尊重学生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规律,分别列出不同学段的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并探索形式和内容连贯互通、融合的学段教育教学系列课程体系,如幼小衔接阶段,重点研发收纳课程、阅读课程、人际交往课程和时间管理课程;中小幼分学段有侧重地规划美育课程设置,相互呼应、有效配合,构建相互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开展联合教研,每年组织一次专题研讨观摩活动。探索建立跨学段的学校发展共同体,通过组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小学附设幼儿园等措施,进行校内学段对接。


7.让体美劳奔跑起来。牢固树立全面发展观,以德为首,五育并举,使体美劳奔跑起来,彻底根除以往“德智一直领跑,智育一度当先,体美劳被甩在后边”的不良现象。


(1)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坚持体教融合,让青少年跑起来、动起来。倡导一天一节体育课,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建立起“健康知识 基本运动技能 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普及提高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队伍,确保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方案》,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加强家庭体育作业的指导探索,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参加体育项目训练,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


(2)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艺术审美体验 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面向人人,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推进美育评价改革,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


(3)贯彻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坚持打好基础、安全适度、开齐课程、讲究方法、家校合作的适度衔接和有机统一,注重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养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积极建设校内外劳动综合实践基地,上好每周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同时安排必要的课外劳动时间和劳动周活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


8.让家校社配合起来。市教体局成立家庭教育研究科,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构建全覆盖的“线上线下、城市乡村、校内校外”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市校两级父母大讲堂”“家庭教育乡村行”“万名教师访万家”等家庭教育专题活动;挖掘、培育草根家庭教育专家,成立诸城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和家长义工讲师团,开发 “1 x”课程体系(“1”是指市级家长课程,“x”是各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分年龄段开展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确保每名家长每学年接受不少于8学时的家庭教育。创新区域资源整合机制,统筹全市体育设施、文化教育场所等公共资源,高标准建设社会“大课堂”,让整个社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调动社会各主体参与教育治理的积极性,完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基础教育发展。


四、发展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全市改革发展重大课题,成立市级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统筹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教体、编制、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协同机制和工作体系,既要各负其责,又要通力协作,共同解决基础教育配套设施建设、教育人才引进等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教育工作问题。


(二)搞好经费保障


      强化公共财政支出,加大教育财政保障力度,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教育费附加等全额用于教育事业。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强化财政性教育投入的绩效考核和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校长职级改革经费、班级管理团队激励经费、绩效激励经费、延时服务经费等相关政策规定。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优先支持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重点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


(三)强化督导落实


      全面加强督政、督学和监测评价工作,把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教学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强化督导检查,对办学方向、教育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队伍、教育生态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组织和个人,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完善重大教育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机制,确保教育改革稳慎推进;建立应急事件处理机制,完善教育诉求问题长效解决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积极宣传推广


      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科学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特别是要宣传好、解读好教育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和分歧,广泛凝聚改革共识。与各实验区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及时总结凝练实验成果,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发挥好示范效应,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各项目标任务。


转自:人民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astpost


gmt 8, 2022-12-24 12:30 , processed in 0.064660 second(s), 17 queries .

回顶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