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一堂好课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欧洲杯买球网址
[课堂教学] 如何上一堂好课
2022-11-04 |发布者:信息部李秋苑 |查看:6656

如何上一节好课


       一节好课是问题引领的课,是合作探究的课,是控制合适、走出“教书”、走进“用书教”的课。
     “一节课应该怎么上?”这是一个教师职前准备不足、职后发展失之偏颇的命题。“教有常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有逻辑顺序的。“教无定法”在完整的语言环境里,毋庸置疑是对的。但应该是在“教有常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无定法”,先要走进“教有常法”,然后淡出“常法”,才能进入“教无定法”的境界。当教的“常法”和个人的特质结合起来,这样的老师就具备成长为当代教育家的基础和潜质了。
对课堂“常法”进行彻底的本质探寻,才能避免在一节课怎么上的问题上陷入苦恼的深渊。

三个维度决定一节课应该怎么上

                                                     ——教材、学情、教育的时代特点
       第一个维度是教材。教材承载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这节课应该怎么上。
       第二个维度是学情。教学目的指向学生,实现教学目的要搞清学情,不知道学生在哪里,只追求学生到哪里,何谈有效教学?
      第三个维度是教育的时代特点。不同的时代教同样的内容,教同样年龄的学生,教法相同还是应该不同呢?农耕经济时代一节课如何上,与工业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较,有同也有异,同的是教材内容,不同的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接班人的不同要求。
      从目前的课堂呈现来看,三个维度中,教材决定一节课怎么上相对比较清晰,学生在哪里、时代特点要求到哪里,这两个维度都有所忽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书而不是用书教。
      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果,来源于教师的主观。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问题是教学的起点,问题反映“学生在哪里”。教学设计不应源自教师的主观,而应依据来自学生的客观。好课堂的美,不是完美,而是缺陷美。这是一个不该忽略而被很多教师忽略的维度。实践证明,这也是妨碍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
      想通大道理才能做好小事情:一节好课由三个维度决定,只有明晰了三个维度的坐标,才能上好一节具体的课。从这个角度看,重视教育就要重视课堂,关注教育就要关注课堂,领导教育就要领导课堂。绝对不能学问越高离课堂越远,职务越高离课堂越远,那是教育发展的误区。


三个要素决定一节课是否能上好

                                                            ——问题、合作、合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入问题要素,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要从课堂中来。课堂不能没有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无疑时导向有疑,有疑时导入无疑的过程。
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不意味着要教师全部讲授。通过有效预习,新知识可以分成两部分,学生看得懂的新知识和学生看后起疑的新知识。看后起疑的新知识就是问题,问题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高效的课堂。 教师不知道学生在哪里的原因是不知道来自学生的问题,课堂只能是演绎推理的教学。当一个教师重复学生已会的知识的时候,这个课堂的高效就要受到质疑。
    “我也想让学生提问,我给了他们时间,他们提不出问题,白白浪费了时间,怎么解决?”
发现问题的能力靠的是遗传基因吗?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于后天的训练,没有有效的训练哪有发现更好问题的能力呢?课堂上学生会提出诸多问题,而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理论准备、专业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才能从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课堂要注入的第二个要素是合作。新加坡政府把走进移动互联网时代,让500万新加坡人学会合作,作为新加坡持续繁荣的立国之本。当新加坡把发现合作的价值当作立国之本的时候,我们炎黄子孙似乎不应该再把合作置于教学之术的低水平上了。集体智慧永远高于个人智慧,一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代表四到六个人不能解决,让学生从小在老师的带领下诱发合作的需要,参与合作的过程,享受合作的成果,养成合作的习惯。
       课堂是由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教材是教师无法选择的,学生却是有差异的。同一间教室里,有差异的学生拿着无差别的教材,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教材是标准的,标准是重要的;学生需要合适的学习内容,合适比标准更重要。
       面对相同的教材、有差异的学生,让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都实现发展,课堂需要第三个要素——合适。
让有差异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在最近发展区里实现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如果是“教书”,一定会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如果是“用书教”,一切就会另当别论了。课堂需要结束“教书”,走进“用书教”,给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设置“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如果我们能控制合适,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厌学现象。厌学说到底是学习目标不合适造成的。
      从实践出发,一节好课是问题引领的课,是合作探究的课,是控制合适、走出“教书”、走进“用书教”的课。

两个途径帮助教师走进好课堂

                                                    ——二次备课、合作与合适结合的研究                             

改变教育就要改变课堂,改变课堂首在改变教师。
      途径之一:通过有效的教研,帮助老师养成二次备课的习惯。第一次备课备教材,备教材是为了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目前指导有效预习的方式有导学案,有10分钟微视频,有问题发现法等,这都是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手段。
      重点在学生有效预习以后,教师要能够通过有效预习的检查,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结果毫无疑问会三分天下:一是全班都对的,全班都会的不需要老师讲,全班全会的问题老师还要挂在嘴上就不是高效的课堂。二是有人对有人错的,有人对有人错的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纠正错误,拥抱成功。三是个别问题全班全错的,全班全错的,合作讨论的基础不存在,老师应该在引导启发的前提下讲授。
      基于学情的掌握,教师进行第二次备课,基于学习目的导出最佳问题,设置问题解决的路线图。这样的课堂就不是“胸中有书、目中无人”,而是高效率的好课堂。当然,二次备课“帮助老师,成就学生”是一个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但是好的课堂从来不是追求完美的,中国好课堂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缺陷的美。
      途径之二:对“合作与合适”结合的研究。基于合作,需要课堂实现理念与行为的转变。现在的课堂,老师是教班的,未来能不能从教班走向教组?老师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引导有领导力的学生争当学习小组长,形成小组文化,课堂植入即时评价、有效激励的元素,这样我们的教师就能结束教班,走进教组。
基于合适,需要提高教师读懂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一门学科知识点有多少,能力要求是什么,这是国家标准,国标是相同的;学生的起点不同,知识点不等于合适点,合适点在哪里,这是校标,是因校而异的。基于国标,基于知识点与合适点,围绕每一个合适的知识点,要研究题型有几种。题目是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
      学海无涯更需良师导航,控制合适本质上是提高教师读懂教材的能力,通过两次备课,读懂学生,既读懂了教材又明白了学生在哪里的教师是良师,更是恩师。


源自:师训之无忧








17 kb, 阅读权限: 100, 下载次数: 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astpost


gmt 8, 2022-12-24 12:41 , processed in 0.081756 second(s), 20 queries .

回顶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