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12个技巧(三)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欧洲杯买球网址
2022-11-17 |发布者:信息部李秋苑 |查看:5413

09    改变提问的角度,增加思考的容量
       改变角度去提问,让提问与回答,成为“百变魔方”。
       我分享一类相对陌生的、高级的提问类型:
       问在文章结构的“断层”处,关注文章结构特别的地方,例如:表述的矛盾处、文脉的承接处、内容的对立处、表现形式的重复处等。这些“断层”都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清晰的创作思考痕迹。提问在断层处,是新颖的角度,但还是问在文章的本体。
       还有一种全新的提问角度——问在文章的“胚胎”阶段。文章还没写成,作者在构思酝酿时,文章就像处于胚胎阶段。而这一阶段是极为关键的,决定着文章整体品质。我们阅读的是结果,是文章落地生成后的样子,但可以通过对胚胎阶段的探索和关注,触及作者的创意、构思,问题指向“问怎么写”。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有一篇文章《生命 生命》。杏林子的文字很美,很多教师提问喜欢提在“表皮”:大家读一读,美在哪里?喜欢哪里?实际上,当小学生没有达到杏林子的生命感悟,缺乏必备的文学积淀时,这些文字的美,欣赏不来也模仿不来。
       与其如此,不如关注杏林子是如何以看似随意的笔调,实则集中地和我们分享对生命的感悟。探索后发现了秘密:
       选材上,以小见大——选取三件小事,读者很熟悉;
       排序上先人后己——三件事例中的两件事与“他人”有关,最后一件才涉及自己,对自己的反思和回归,让读者有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接受的程度就比较高;
       可见到可感——前两件事都是看见的现象,第三件是感受到的体验,不断增加可信度。
提问角度改变,让学生换一个思路去想,去学,价值更大,收益更大。

10    转为学生提问,让问题“物归原主”
       让学生提问,可以分三种类型:
        1.预读之时,提出问题。初读时提出的问题,一般是出于好奇,相对浅显和直接。有时候,会因为天真而触及本质,青年教师要予以甄别,做出恰当的反应和判断。同时,这一类问题有选择地,可以应用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2.教学之中,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此时学生又会有发现,他们关注的问题,于目标抵达而言,采用为教学中的“话题”,性价比更高。
       3.同伴互动时,提出问题。在组织学生互动,进行共读时,同伴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这一方法在日常教学操作中多有出现。

11    有时候,不提问,少提问,也不错

       有时我们一个心思琢磨要怎么提问,其实反过来想:不提问,也并非大不了的事。况且,还真有三种情况下可以不问:
       1.会的,不问。这点显而易见。
       2.问了也不会的,不问。这点青年教师要想通。不要用问题为难自己,为难学生。超过认知水平太多的,不能问,问倒自己无人搭理。
       3.不该问的,不问。什么是“不该问”的呢?
       这主要是指提问的时机不对:学生还在想的时候,让他好好想,不要不停追问;学生感到困难的时候,不要一直问,那等于雪上加霜;学生感到没意思的时候,不想思考了,就不要勉强问,问到学习乐趣也减损了,得不偿失。网络

12    巧设置,所有人参与其中

     “棒棒糖”棍: 把学生的名字卷到棒棒糖的糖棍上,把它们放进一个杯子里,随机抽取,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棍子区分不同类型的学生。
       名牌抽取机:把学生的名牌投入抽取机,随机抽出学生的名字来回答问题。
接力问答:一个学生被点名回答问题之后,由他选择其他人回答接下来的问题,或就这个问题提出新观点,提供其他答案或者补充自己的答案。
       同时亮出小黑板:学生在小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倒数3、2、1后,大家一起亮出答案。
       线索卡: 发给学生一套答案卡(“abcd”或“红黄绿”卡),由他们举起相应的答案卡片来回答问题。
       展示区:在教室开辟专门的展示区,所有学生将问题的答案粘到墙板上,便于教师翻看,从而对那些有趣的答案进行点评或整体评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测试软件:利用各种类型的网络测评软件,让学生在网上答题并提交,教师收集信息,及时回复。



(源自:星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astpost


gmt 8, 2022-12-24 12:51 , processed in 0.097295 second(s), 17 queries .

回顶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