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十点”备好课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欧洲杯买球网址
2022-11-24 | |查看:5335

“怎样备好一节课,怎样上好一节课”,这是我们每天都在重复但又始终不提要领的老问题。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的备课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思考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课时目标的制定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从依从教参的一次备课转变为研究课堂的二次开发。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抓住备课的十个点。


  要抓住“课标”与“教材”的基准点:

课标是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体现。但由于作者对课标的理解不同,课标的呈现在不同版本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准确无误的理解课标真实含义与教材表述之间的细微差别,立足于课标的基准点去整合教材,拓展教材。其次,教材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要理解准确、透彻;重要公式、推导过程清楚熟练;掌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选择典型案例与例题;收集教材研究的最新信息。再次,有效备课既反对自由主义的瞎吹胡侃,又反对实用主义的“学以致用”;既反对虚无主义的“用教材教”,又反对墨守陈规的“教教材”。抓住课标基准点,保证教学的大方向,抓住教材的关键点,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要抓住“制定”与“达成”的契合点:

所谓契合点,即目标的制定与最终的达成相符合。未达标的教学是无效教学,部分达标的教学是低效教学,完全达标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抓住契合点,要求学习目标与教学环节、教学要素相匹配、相吻合。大目标需有大手笔,高目标需有大视野,小目标则需在细节上下功夫。知识目标强调理解,能力目标强调运用,情感目标强调感悟,创新目标强调变通。一句话,目标规范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目标制约着教学方法的使用与调整,目标引领着教学评价的矫正与激励。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反映教学理念的诉求。学以应考、学以求分是一种功利的诉求;学以致用、学以致能是一种实用的诉求;学贵求是、学贵求新是一种开放的诉求。不同的诉求引导教学,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效果。


  要抓住“情境”与“情感”的交汇点:

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主要是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补充背景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有人说知识可以检测,方法能够提炼,似乎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体现。其实,情境的创设在唤醒情感共鸣、引起情感共振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大多处于创意不错,开发不足的处境。因为备课时往往忽视了“情境”如何与“情感”交汇,“情境”如何与“情感”共鸣。创设情境应该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情境交融才会有感人至深的体会;情境交汇,才能有过目不忘的理解。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课堂上感染学生情绪的情,打动学生心弦的是情,调动学生思维的是情,震撼学生心灵的仍然是情。拥有积极向上的感情,学才会有主动,愉快的学习。


  要抓住“问题”与“思考”的融合点:

教学问题形形色色,有效备课要求抛开无谓问题,排除干扰问题,讲授理解问题,引导感悟问题,完善组织问题,设计探究问题,抓住核心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把问题的解决融合于课堂活动与学习思考之中。解决教学问题,首先要保证问题的信度,即教学问题应具有课堂情境的真实性和面向全体的适应性;其次要保证问题的效度,即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和合作学习的可能性,教学问题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背离教育宗旨;再次要保证问题的难度,即教学问题具有启迪思维的趣味性,创新思维的挑战性;最后,要保证教学问题的梯度,即教学问题具有因材施教的启发性,由表及里的层次性。


  要抓住“事例”与“方法”的结合点:

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唤醒,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是学习的关键,方法是学习的的依托。掌握方法的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效率的学习,没有方法的学习则是盲目的、无意识低效或负效的学习。分析忽视学法指导的原因,一是没空。时间紧不如抓讲解;二是不为。见效慢不如抓训练;三是无法。教师本身就缺少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怎样去指导学生?学法指导的重点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引领、示范来体现,让学生模仿、比较,从而体会感悟方法的妙处。在事例研讨中,完成自主思考、讨论、交流的要求,从而实现对学习方法的理解与感悟。


  要抓住“活动”与“互动”的激活点:

有效教学关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因为好课一定是思维活跃,发言勇跃,氛围热烈,关系融洽的课。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互动的课才会让人兴奋,才会充满激情。活动要靠教师设计、实施与学生参与、互动来完成。活动与时间往往是一对矛盾,活动时间长,总担心影响教学进度。活动时间短又会影响效果。活动一旦失控,就会影响课堂秩序。活动成败的关键,通常认为是在于学生的配合,其实关键在于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合适的事例引领师生互动。由活动到互动,不仅是活动的主体变生变化,关键是活动形态发生变化。单向活动、被动活动变成多向活动、主动活动,更让学生有一种解放的感觉,真正享受自由选择的权力,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情绪,要靠两手抓,一手抓活动,一手抓互动。


  要抓住“适宜”与“生成”的兴奋点:

课堂讨论几乎是所有“优质课”大赛中必备的教学环节,是大家都认为可以“出彩”的地方。但如何设计出有份量、有意义、有价值,适宜于学生讨论的话题来却是件困难的事。如何把讨论引向深处,让同学们在思想碰撞中吸纳别人的知识;在观点交锋中,完善自己的主张;在质疑争辨中,生成新的观点,这才是组织讨论的价值所在。讨论重在话题适宜,让同学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讨论贵在话题适度,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这正是“我”想弄清楚但又不十分明白的问题;讨论贵在话题适切,让学生感到兴奋,这正是“我”最有研究,最有心得的内容;讨论贵在话题适当,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通过讨论“我”深化了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掌握了某种学习技巧,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


  要抓住“主题”与“规律”的提炼点:

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重视课堂小结。小结可以归纳知识,便于记忆;小结可以提炼方法,深化理解;小结可以总结规律,掌握要点;小结可以建构体系,感悟学习。课堂小结要求以形象生动的语言,简明扼要的结论,递进透析的分析,建构体系的框架来感悟学习。课堂小结的关键是“突出课程主题”,“把握知识规律”;课堂小节的重点是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学习能力;课堂小结的作用是评价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课堂小结的意义是促进自主学习,感悟自主学习。课堂小结使学习更加简单、规范、有效。课堂小结体现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对课程主题的深化。


  要抓住“思考”与“研究”的着力点:

要想修炼成为优秀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上就需要抓住“思考”与“研究”的着力点。提高教学效益,必须促进学生思考,提高认知水平,把低水平的认识活动转换成更具挑战性的认识活动。低水平的认识活动是指仅仅要求学生从书上寻找唯一正确的答案,答案内容基本上限定在信息回忆和单项选择上。而挑战性活动的特点是问题的答案呈开放性,允许有多种选择和解释。促进思考,就是创设理性思维的平台,掌握辩证思维的方式。我们的许多教师淹没在应对常规教学的忙碌之中,不愿意动脑想问题,于是工作少有突破,教学鲜见创新。学习需要勤奋,更需要思考,思考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只轮子,是有效教学的两个着力点。只有认真思考,认真研究,才能有效发展,快速提高。


  要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

所谓“磨合”是指课改理念与传统习惯的“磨合”;“融合”是指集体智慧与个人感悟的“融合”。磨合之中出悟性,融合之中长才干;磨合之中见灵气,融合之中显智慧。“磨炼”、“磨合”都是专业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冷静、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状态,扬长避短,把别人的长处,同行的优点,融合为自己的优势,是一种有效成长的快捷方式。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决定着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专业成长完全靠自己的个人感悟和自然积累,其历程必然费时费力。通过“磨合”与“融合”,学会“借脑”、“借势”、“借力”,借助于团队的优势,同行的帮助,把别人的经验吸引过来,经过改造、整合、转化为自己的经验,这样的成长过程会更快、更高。

  一次备课,多年使用是偷懒的作法;不分对象,固定讲稿是僵化的作法;不看情境,按部就班是机械的作法;不分层次,固定程序是呆板的作法;不做反思,得过且过是“混日子”的作法。有效备课重视活动设计,要求互动生成;主张和谐发展,倡导学贵求是;强调因材施教,突出教学相长。抓住备课的十个关键点,就牵住了有效备课的牛鼻子,就抓住了有效教学的主动权。探索跟进反思,追求个人风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astpost


gmt 8, 2022-12-24 12:51 , processed in 0.096205 second(s), 17 queries .

回顶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