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中小学教学存在着三种“问题课堂”:一种是“义无反顾”的课堂,一种是“教师表演”的课堂,一种是“支离破碎”的课堂。 在“义无反顾”的课堂上,教师以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为追求。一些学生即使没有学会当堂应该掌握的知识,下节课他们也得跟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新的内容。于是,这些学生会感到知识越来越难学,而自己越来越“笨”,他们开始自卑甚至绝望。所谓“差生”,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炼成”的。 在“教师表演”的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或观众。教师的教案就是课堂表演的剧本,教师既是编剧,又是核心演员,学生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既定剧本为教师的表演服务。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主动,没有生成,只有接受和服务,服务不好还可能遭到嘲笑和指责。 在“支离破碎”的课堂上,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意义上建构知识,学生掌握的是一个个孤零零的知识点,而不是系统的、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原本生动有趣的知识有机体,被这样的课堂肢解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教学也全然没有了生机和活力。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样的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及时反馈、教师及时矫正的课堂,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和潜能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成为学生整体建构新知的课堂。 及时矫正的课堂,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矫正,以满足每个学生掌握新知、达成目标、发展进步的愿望。“及时”要求教师在最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最贴切的帮助;“准确”要求教师给学生的矫正信息是正确恰当的;“适当”要求教师提供矫正的方式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满足学生获得知识、愉悦心理等方面的需要。 学生主体的课堂,要求教师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启发、引导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生成。教师的角色是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而不是表演者。 整体建构的课堂,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整体出发,注意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相关基础,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体系。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新知、建立现有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努力使学生获得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可生长”的创新细胞。 及时矫正、学生主体、整体建构,应该成为现代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具有这些特征的课堂,将会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加扎实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