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么看待大学生支教? 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欧洲杯买球网址
2022-11-10 |发布者:信息部yuhan |查看:12478

前几年,华中师大本科生徐本禹到山区支教的故事感染了一大批人。在民间ngo宣传和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下,大学生支教已成为一个颇为时髦的社会实践活动。
  跟时髦的人多了,支教竟然有些变味。作为一个经历过一次难忘的暑假支教调研活动的大学生,我很难理解网上盛传的所谓大学生支教流于形式,给当地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带来坏的影响一说。

昨天,我作为一名校报记者,采访了我校支教团队中比较典型两位社团领袖,毛和赵。听着他们讲述的支教经历,让我想起那段和十几个兄弟姐妹一起在延安支教10天的经历,深有感触。

毛的最后一次支教遇到很大的问题,当地村民由于经常接待大学生支教团队,摸清了他们的套路,表现出倦怠和傲慢。而大学生低声下气地去寻找支教场所,却发现当地孩子的调皮完全让他们难以招架。最让我费解的是他们自己团队中的成员有些并不专注的人。在那个靠近城市的孩子们受到网络影响比较深的地方,“内忧外患”,他们遇到很大的麻烦。

我若有所思,想起自己的暑假支教经历。当时我所在的团队有18人,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都有,且来自不同专业。其中队长外表严格和冷酷,下乡期间,我们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做了不少俯卧撑,挨了不少批评。还有一大部分的热心的同学。虽然我比较内向,但团队中也有外向的,大家都能相互理解,竟在十天的艰苦的下乡日子成为好兄弟、好姐妹。

针对毛的问题,我觉得支教成功的关键还是一个团队的领导力问题。大学生支教必须带有一定的目的,不是说非得教出个什么,但必须得做些什么。就当做交个朋友,了解民俗风情也行踏踏实实地做。我们团队在下乡期间,面对村民好意的赠送水果,一律拒绝。队长每天都强调,并亲自命令一些不守规矩的队员送回所收东西,在这种示范作用下,大家心中都有一种艰苦作风的共识。尽管开始面对一个同年级的青年对我指指点点并且要求犯错的我做俯卧撑为惩罚,非常的郁闷但是转念一想,既然参加了这个团队,就应该服从纪律,这才是一个团队。最终大家都在做出一些牺牲之后,抢先做事,在课桌上过夜还其乐融融,天天吃着自己做的土豆丝还能笑声高亢,相比于都市生活,那种生活真感觉回到了解放前。不能说心里有多苦,毕竟我们还是知道过几天就可以回到现代化的城市,但是那种心里的印记和团队的执行力让人一生难以忘记。

赵是个很有能力有想法的角色,领导着一个很有争议的涉及性和平等的社团并且带领过团队参加耐克公益项目赴河南艾滋村支教的活动。我很感慨,有人说,大学生支教流于形式,不能给落后地区的孩子带来什么,我认为是我们没有到最需要这种关心的地方去。赵坦言,在接触艾滋感染儿童时,大家的心理状态还是需要培训的,自己心里都有点打鼓。在听到他们支教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打球,想到艾滋儿童可能一生才有那么几次温暖的关爱,这难道不是很有意义吗?

回到我当时支教的经历,虽然是陕北农村,当地条件还可以。我们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上了几天的课,报名的人把那个临时找来的破旧教室挤满了。除了正常的活动,我们更喜欢和他们做一些沟通,其中几位初中生抢着借阅我的书籍看。甚至于,我提前给他们做了高考动员,要求他们怎么设计高考志愿。我觉得年少的时候大家都有梦想,唤醒他们的梦想是很有意义的事。我们跟他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那些孩子还时常与我们玩,就像自己的弟妹一样。孩子们现在还和我们保持联系,而我们也想着他们,都是彼此人生一段不错的风景。当时我们几乎都是一把劲地鼓励他们考大学,讲自己在青春期所遇到的迷惑和走过的弯路,突然大家都变老几岁,鼓励他们怎么“胡思乱想”,恨不得把自己所能教的所能说的一次说完。很多人会觉得时间短,没有作用,但是如果仅因为效果轻微而不做那才是真正的没有作用。至少我认为,我们在接触一些儿童,用我们所了解的心理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给他们带去了一些快乐,特别是那些比较独特的儿童,比如我们教过的一名孤儿,就是从沉默变为一个喜欢笑的正常孩子,而巩固这些效果就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

毛同学坦白说,我们大学生支教还是自己的收获多过于我们带去的,毕竟我们也是空有一番热血。我们体验到汗水和艰苦,成为一段幸福的旅程。

采访的亮点就是,赵同学反问毛同学,你们招募人员怎么做的?怎么有一些打酱油之类的角色?你们应该专业化一些,多做些培训。我记得,队长首先就给我们强调,谁违反纪律自己提前回家。所以毛的团队遇到一些困难可能真与他的管理不当有关。

我觉得很有道理,志愿者的确是应该更专业化一点。诚然,团队要想做好支教调研实践活动必须体现出比热情更重要的责任心,最好是每一个人都要认识到。大部分的成功的支教团队都有那样的责任心。在纪律的基础上,如果大学生支教团队能得到更多的专业培训,我想即使时间短,效果也是很显著的,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才越大。

必须要说出的是,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毛的社团作为一个很早就开始支教的传统支教支农社团,虽然在校内外很有影响力,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支教的经费都是队员自负,如果那些网上所谓的声讨者了解到这个事实,不知作何感想。舆论还是对于做好事的人宽容一点吧,其实他们也是弱势群体,毕竟支教的大学生相对来说其实还是比较少的。赵的团队是幸运的,有大公司的资助,而更多的大学生团队是在一步步凭着一腔热血摸着石头过河。希望他们能够得到一些帮助,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专业化的培训。

来源:凤凰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fastpost


gmt 8, 2022-12-24 13:05 , processed in 0.072169 second(s), 17 queries .

回顶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