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年纪刚刚好, 正值青春。 26寸的行李箱不大, 刚好塞下去往大凉山的梦。 从内蒙到凉山, 1600多公里的距离,很远, 这是王楠选择支教的远方。 车声隆隆,梦开始出发 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的颜色,王楠的颜色是绿色,是向上生长。
时间倒退,回到2019年。 亲人殷殷叮咛之声犹在耳边环绕,好像3月参加杉树支教全国营,4月成为内蒙古秘书处秘书长的画面也随着山峦起伏藏于身后。 2个月的线上学习,1个月的岗前培训,王楠成功考取当地的支教服务证。她终于带着一定能为这些孩子带来什么改变的信念,顺利按下了开启支教生涯的按钮。 荞首以盼 影响生命的地方——荞地 “学校的外面很美,第一天早上站在台阶上透过栅栏看向外面的山,当时云雾缭绕在半山腰,那是我第一次离雾那么近,风穿过云雾擦过耳边,我感觉自己深处水墨画中。” 王楠说到支教所在的荞地中心小学时难掩激动,大概风景真的是太美了。 王楠任教的荞地小学是民族乡中心校,支教团队有个很好听的名字——“荞首以盼,花开满地”。远在山区的荞地小学,是一所有1000余名学生的寄宿制学校。这里师资力量缺乏,所以他们来了。 2019年,杉树支教三期老师常先盛是荞地花开团队的组长,也是王楠的组长。 “我从先盛身上学到了很多,”王楠说到:“先盛是一个副科老师,可你永远都能在六点的时候看到他和孩子一起做早操。” 常先盛老师每一天的坚持王楠都看在眼里。同样,她把先盛老师只要需要就在身边,永远给予组员最好支持的精神也记在了心里,并在后来付诸行动。 这就是传承和责任,这就是生命影响生命。 三尺讲台是使命 带着对团队、自己和孩子的责任,王楠满怀热爱与信心站上三尺讲台。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也为了更加了解学生,王楠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学生的日记从无话可说、摘抄文章的流水账到结构分明,逻辑有趣的记叙文,仅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当开学因为疫情而延迟,王楠利用网络联系可以上网的同学每天检查练习和朗读情况。 这样的变化是学生的努力,也是老师的用心。 荞地花开 2020年,是王楠支教的第二年。这一年,她是荞地花开的组长。辞去主科,专职副科。她传承了上任组长常先盛老师的使命。 这一年里王楠带领支教团队稳步推进教育教学、项目建设、支教本地化、团队建设等工作。 在教育教学方面,团队合力进行了学生画像的制作。他们希望两年以后的孩子阳光自信,能够自主学习的同时满怀感恩敬畏之心。 孩子们说,她是最美的老师,教师节总是会送上许多的祝福。 “我会记住你的”、“王老师,祝你健康平安”…… 纸条虽显随意,但这是他们最想表达的爱呀。 团队成员杨旭彪说,她是最细心温暖的组长。 “11月的荞地很冷,但当早上收到楠姐精心制作的面包,真的是非常感动。那时我们工作遇到瓶颈,节奏慌乱,但这份早餐很有温度。她还会根据每个成员的爱好准备礼物,你看……” 说到这里,杨旭彪老师骄傲的把他喜欢的“宇航员”摆件拿出来。 这个小物件一直被他放在身边。 前辈常先盛老师说,楠楠是一位能力很强,并追求卓越的伙伴,她传承并发扬了荞地传统,带领荞地将“专业”践行到底。 在2020-2021学年述职报告中,王楠老师以团队努力的成果和出色的表现,获得基金会理事的赞赏,并获得了组长述职报告第一名的好成绩,被称为杉树系统的实践者。 在这一年里,通过南京杉树教练曹珑瑛老师的支持,王楠带领团队一起共创团队使命愿景,一起实践kpi okr系统,在杉树这个充满挑战和机会的平台,她不断突破着自己的极限,积极的吸取养分。 奔赴山海,保持热爱 在完成这里的使命时,校方授予“荞地花开”团队彝族的英雄结,这是认可他们的表达。作为一名教师,王楠对孩子充满了期望;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她带着支教老师让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更加丰盈;她充实地度过了支教每一天,真正地用心紧贴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 王楠说,无论以后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以后在什么地方工作,她都不会忘记自己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播过希望的种子,不会忘记这片她挥洒过汗水的热土! 海来阿依莫,是当地老师为王楠取的彝族名字。“海来”是当地“王”姓,“阿依莫”的意思是“美丽的姑娘”。这也是凉山赠与王楠的烙印。 这是她的青春,热气蒸腾的证明。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王楠依然心怀热爱,奔赴她的山海。 20岁的年纪刚刚好,正值青春。26寸的行李箱不大,刚好塞下去往大凉山的梦。从内蒙到凉山,1600多公里的距离,很远,这是王楠选择支教的远方。这事王楠支教的第n天,你想来吗?
|